《归园田居》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历史长河中,多少文人隐士以其笔墨和智慧书写了伟大的篇章,震烁古今,而有这样一位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出世者——陶渊明,兼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旷达洒脱流传不朽,他的人生被凝结成诗酒二字。于是,南山脚下,草庐之中,多了一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者。
陶渊明(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隐逸诗人之宗 ”、”田园诗派之鼻祖“。他的自然本真,也成为历代文人敬仰向往的典范。

对陶渊明来说,饮酒、赋诗乃人生二大乐事。“酒逢知己饮,诗向会人饮。”渊明好酒,更是把酒当作陪伴人生的知己,杯酒下肚,诗兴大发时,便挥毫泼墨一展愁肠。陶渊明现存的125首陶诗里,和酒有关的超过60首,大约占一半,几尽抒发了他融情于酒对人生真意的领悟。
渊明好酒,也酿酒。陶令酒正因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喜饮而得名,“舂秫作美酒,酒熟吾自斟”,此其诗也。其酿制工艺一直保留沿用至今,经历古法酿造、现代生产、更新换代三个阶段之后的“陶令酒”,实现了酒文化与古法酿酒合二为一的目标,成为扬名四方的品牌美酒,浔阳五柳之风也从东晋跨越千年吹到了现如今人们的心中。

历史上有关陶渊明喝酒的故事,也是不胜枚举。就在其任彭泽令之时,因彭泽县令依法享有300亩公田,陶渊明上任后要求全部种上酿酒用的高粱,扬言说只要能经常喝酒,就心满意足。后来因为妻子的强烈抗议,才同意拨出50亩改种粮食。在他的自传中还曾提到过自己“嗜酒”这一说。

但很多人好奇,陶渊明这位一穷二白的田园诗人,为什么可以经常喝酒,酒哪里来的?在《五柳先生传》就有相关记载,“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;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”可以看出,陶渊明的酒还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观:顺境也好,逆境也罢,人都应该活在当下,学会享乐生活。
心向山水,诗归田园。陶渊明留给后人的,是是一手烟火、一循诗意、一杯酒的生活意趣。